项目编号:2016DH006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绩效自评报告
依托单位:昆明学院
共建单位:玉溪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主管部门:云南省教育厅
批准部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O一八年九月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绩效自评报告
一、 中心情况简介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于2012年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认定成立,依托单位昆明春叶塑料制成品有限公司,2015年由于该企业产业转型,经昆明学院提出申请科技厅2016年4月批准变更由昆明学院为依托单位、玉溪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为共建单位,通过联合共建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建设期从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
依托单位昆明学院是教育部2004年5月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是云南省学科门类最齐全的本科院校。校园总占地面积2366亩,另有校外实习基地549亩。校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备现代,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多亿元。
共建企业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农用塑料薄膜生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工信委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农膜生产10强企业。该企业创建于1976年,坐落在“滇中明珠”——美丽的云烟之乡、聂耳故乡、花灯之乡的玉溪。公司现农用塑料薄膜年生产能力7.5万吨,年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技术力量雄厚,为适应各种农经作物的种植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发出烟草栽培专用地膜、除草地膜、聚乙烯长寿棚膜、EVA流滴消雾多功能棚膜、育苗用多功能棚膜、茂金属聚乙烯高强度多功能棚膜、玫瑰花栽培用多功能棚膜、纳米改性多功能温室棚膜等新产品,其中玫瑰花栽培用多功能棚膜被评为2005年云南省“省级新产品”。
工程中心主要针对云南省塑料薄膜企业特别是农用塑料薄膜企业的技术难题,按照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求,以打造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行业技术龙头为己任,建设云南省塑料薄膜行业技术研发平台,进而带动云南省塑料薄膜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云南省塑料薄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研究团队。工程中心由昆明学院分管校领导直接领导,科研处、财务处和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支持中心的建设,化学科系与技术系是工程中心的直接管理单位,全面负责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共建单位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中心成果转化应用。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程中心现有管理及研究人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9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校级骨干教师3人。
工程中心占地面积约590 m2 ,包括中试成果转化基地、研究实验室、薄膜性能测试实验室和办公室等。根据发展需要,近三年又采购了多功能综合转矩流变仪、注塑机、塑料模压成型实验机组、水蒸气透过率仪、万能电子试验机等多种塑料成型与测试设备,使中心总资产达到一千万以上。
在昆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工程中心团队成员团结奋进,近三年研究开发5项新产品,申请专利12项,著作权4项,实现了耐老化的烟草栽培专用地膜、高原长寿命大棚膜和功能性散光大棚膜三项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新增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
二、创新产出成效
(一)创新产出成效情况
在研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中心根据任务书的科研工作计划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完成高原可回收农用薄膜、耐老化可回收农用塑料地膜和高原烟用地膜的产品研发任务和应用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三年的科研工作任务已按预期要求完成,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成果,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三年的科研工作任务:1.高原地区可回收农用薄膜的应用问题研究;2.耐老化可回收农用塑料地膜开发;3.高原烟用地膜的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在中心的近三年时间里共计完成新产品的研究开发5项,申请专利12项(授权专利数10项, 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著作权4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已按计划完成了中心2016—2019三年的创新产出目标计划任务。
(1)开发的新产品(5项)
开发的新产品耐老化烟用地膜产品已完成实验、中试和工业应用工作。完成的新产品开发产品为耐老化功能母料烟用长寿功能母料,烟草地膜、除草黑色地膜以及废旧地膜回收产品等5项产品的研发。
(2)专利申请和授权
专利申请和授权12项(申请发明2项,实用新型10项),专利授权10项,完成了任务书的专利申请2项任务。同期还有4项薄膜技术获得著作权,完成了知识产权的工作任务。
(3)参与行业标准
积极参与农用塑料薄膜行业标准制定4项,其中的2项农用地膜(GB13735-2017和生物降解地膜GB35795--2017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另外参加两项(GB4455和GB/T20202)正在修订过程并将近期发布。
(二)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及效益情况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农用塑料薄膜制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3项工业化的生产应用,产品耐老化的烟草栽培专用地膜、高原长寿命大棚膜和功能性散光大棚膜。成果现已投入工业生产应用,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品更新。如针对烟草栽培专用地膜的问题,开发的双抗老化地膜专用功能母粒,使填充量提高5%,每吨地膜成本与原有技术相比降低500元。2016年共建公司现已生产黑膜1000余吨,创造新增的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元以上。2017年又生产了一批功能大棚膜,已创生产值达上百万元。
根据现已成功开发的农用地膜的专用多功能黑母粒,应用于地膜生产后每吨降低成本400元,如果以云南省烟用地膜3万吨,其它农用、包装用薄膜产品2万吨计,如果全部应用本技术成果可间接产生经济效益将节约可达2000万元。高原型耐老化大棚膜烯地膜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通过本年内开发使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该主要解决了高原地区紫外线强、早晚温差大以及农作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需求,利用双抗老化和增强增韧技术解决制品不耐老化、易碎产品外观不良的质量问题,该产品已于2016年在共建公司投入应用,产品批量用于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客户反映良好,已生产应用企业,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
功能散光大棚膜是针对云南的特殊光照原因开发的又一个新产品。该产品根据作物的光照需要,创新采用特殊散光材料制成功能材料,然后按添加不同比例由三层共挤制成散光大棚膜,并已通过生产试用,并已应用于高原我省设施农业中,尤其解决了目前由于光照过强引起农作物的烧边(尤其玫瑰花)和焦干现象,大大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以及经济效益。该产品现已实用于玫瑰花,葡萄等农作物的大棚中,并已部分销售深受用户欢迎。
云南省独特的高原气候,尤其光照大,紫外线强,既有利作物生产,同时又会对作物造成伤害,同时也是导致农膜早期老化的关键因素。中心在近三年中国绕高原农业对农膜的实际问题,开发的烟草专用可回收地膜,耐老化长寿面大棚膜和功能性散光大棚膜正是为我省高原农业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为我省设施农业用生产资料提供了优质高性能的新产品。其中两个典型一个烟膜和散光膜详细情况介绍见证明材料典型案例。
(三)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工程中心团队总人数通过两年的补充达到29人,其中高级职称已经达到16人,并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及科研骨干(4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人为中职)。结合中心的实际,细化和完善了中长期人才规划、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以及各项人才激励制度,使之更具操作性,使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深入相关企业学习
2017年6月,工程中心一行11人到合作单位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交流学习,并为今后双方合作特别是在技术难题公关和光转换农膜和透气性农膜等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达成一致。玉溪市旭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主营“旭日”牌农用薄膜,包括棚膜、农膜、地膜、微膜四大系列100多个规格品种。中心人员走入生产车间现场了解了塑料薄膜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来源和品质,温度控制,原料混合,厚度控制,吹膜速率等,重点关注了公司自制母粒加工技术,为今后中心自主研发功能性母粒奠定基础。此外,双方还就各自拥有的塑料薄膜性能检测仪器互通有无,中心在后期建设中将有针对性的采购必要的设备。当天,中心人员还在玉溪忠诚塑料厂参观学习了塑料包装袋的生产情况及产品指标要求等。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再利用是工程中心研发任务之一,为此在2017年10月,工程中心一行10人到曲靖塑料(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学习。
工程中心还与云南省塑料薄膜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金发科技公司、云南塑料协会和本行业的知名人士的相关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进行了广泛联系交流与合作,为中心工作的人才拓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2、高校调研
为及时掌握塑料薄膜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2017年12月,工程中心一行7人到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学习。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是在1953年6月建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的高分子化合物专业(1954年更名为塑料工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等是该学科的创始人。其研究领域覆盖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合成与改性、制备与成型、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材料种类包括: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化学纤维、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油田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及人工器官。中心人员与川大老师之间就塑料研究领域和工程设备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参观了学院的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了解到目前使用的最新塑料吹膜机及其性能测试的进口仪器功能,为中心后期设备采购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此次调研中,中心与学院建立了人才交流合作,中心希望能够从川大引进高分子材料博士,聘请学院资深教授作为专家指导中心工作等。
2018年4月,工程中心一行10人前往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交流学习。学院王继亮副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并产业化一种集“安全、环保”性能为一体的PBM(plasticizable biomassmaterials)新材料。该PBM新材料以云南特色的“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原位熔融塑化成型技术”获得农作物秸秆含量达70~100 wt.%,且自身可以熔融塑化的新材料。与传统的刨花板、密度板及PE或PVC基木塑复合材料相比,该研究团队所开发的PBM新材料具有完全不使用酚醛、脲醛树脂等有毒有害胶粘剂、无甲醛释放、无重金属、防水、防虫蛀及防火性能优良、免漆、木质感强、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景区栈道、室内地板、护墙板、吊顶板、书桌、柜等家装及家居材料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质。中心人员现场观摩了PBM地板砖的制造过程,在环保新材料开发方面大受启发。
3、参加学术会议
工程中心人员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包括: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专委会成立30周年庆典、云南省塑料行业协会第四届六次塑料薄膜专委会会议等,通过学术交流,拓展了中心人员对塑料行业的了解,增进了与企业界专家的交流,为进一步开展塑料薄膜平台建设及研究合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外派访学
2018年9月,工程中心骨干技术人员梁德强教授被派往武汉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访学,时间一年。
5、聘请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工作
2018年7月,工程中心通过多方努力,拟以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吴石山教授指导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关键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开展。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6、引进博士
工程中心主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充实研究队伍,2016年至今,中心引进博士2人,分别为冶金工程专业和材料学专业,在中心分别承担废旧塑料农膜的回收利用和透气塑料农膜的研制工作。
目前中心的研发人员主要汇集了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环境保护、材料学、分析检测、化学、农学和包装等专业的各类人员,为塑料薄膜制品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应用所需人才。2018年中心1人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17年1人破格评为教授,1人入选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三、组织管理情况
(一) 组织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建设情况。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运行要求设置了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和指导工程中心的工作。其中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由依托单位、共建双方单位领导组成,发挥对工程中心的领导、决策作用。工程中心实行主任领导下负责制,全面主持工程中心的工作。工程中心内设综合办公室、计划财务室和科研管理室三个管理职能部门和技术开发部,分析检测部、中试基地以及工程教育等专业技术职能部门。中心组织机构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以研究开发为主体,管理则主要为研究开发服务的宗旨。
为保证中心组织机构的运行并开展工作。工程中心本年为此修定了一系列的工程中心的章程、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工程中心的工作运行有条可循,保证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在近三年工作中强化组织管理,又新增了相应的科研与管理制度,并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和项目运行的管理,为中心的规范化动作又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与发展潜力。
(二)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为保证工程中心的正常运行,工程中心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其中有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经费使用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起到了中心的各项工作执行有章可循,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行。三年度又增加了项目基金的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修定,并新出台专利和科研项目奖励办法。以项目为主体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负责管理模式和科研奖励制度,为中心科研项目任务的开展与完成提供了保障,尤其是科研项目与专利激励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由此对中心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心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源泉和创新主动性。中心制度建设共完成修定共13项,新制定7项,完成了三年中心制度建设工作任务。
(三) 支撑保障情况(主管部门和参建单位在中心运行服务、管理、投入、技术支撑、服务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中心在建设初期学校高度重视建设工作,成立前就以学校发文形式{昆院科(2015)8号}昆明学院关于开展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通知,就中心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中心成员、建设院系场地和建设经费给予了中心的全面建设条件保证,同时与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以实现学合作、优势互补,保证了中的全面建设工作开展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采取产学合作共建的模式进行建设,中心以昆明学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加上玉溪旭日塑料有限公司的资本与生产加工应用经验,为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前提条件。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可为中心的工作任务完成提供保证,其中的中心场地与经费全部得导落实到位现已正常开展合作共建。
双方为推进工程中心的建设,明确双方在权力义务、联合申报、成果应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共建双方就中心问题签署了双方共建的合作协议,为中心双方合作制度的建设与团结协作提供了依据。中心一年以双方协议为准绳,密切合作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共同进行了塑料薄膜制品新工艺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双方相互信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结协作,一起共同完成了本年度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项工作任务。其中在本年度共建单位为中心添加了办公室、实验室,并配置了专人负责联合开展工作,实现共建一年来无因某些问题发生矛盾之事。
(四) 经费投入及财务管理情况(自筹资金到位情况;经费会计核算、管理、使用情况)。
中心建设经费投入是关键,按任务书要求建设经费300万元,其中单位自筹250万元,科技厅支持50万元,两项平台经费都以落实到位。经费的使用单独建账管理,实行拨款专用,使用过程按云南省科技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我校科研拨款管理办法使用,经费使用合理规范、符合财务管理要求。
如按照云南省科技厅下达对我中心2016年任务经费预算要求。2016年预计投入总经费120万元,计划依托单位自筹100万元,省科技厅支持20万元。实际中心的建设投入设备经费为121.35万元,基本完成了中心的自筹经费任务,2018年又投入设备采购经费193.07万元(其中科技厅支持35万元也纳入2018采购计划)。学校2016和2017年为中心投入科研平台建设经费27万元加上科技厅15万元,主要用于工程中心日常运作与科研任务使用。目前为止中心的已经经费实际使用319.42万元,已经达到计划的任务书300万元的目标。实际中心的目前支出经费总计超过预算经费要求,为中心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提供了资金条件保障。
四、运行服务
(一)工程技术试验平台(基地)建设、配套技术研究及实现的功能情况
在中心的研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中心根据任务书的三个科研平台工作计划完成了各项科研平台条件设施任务。为的科研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实验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成果,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目前三个平台建设正在推进,建设完成后又开展塑料薄膜的研究开发、与检测和成果特此三个功能,服务我省塑料薄膜制品行业。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高原农用塑料薄膜制品的材料加工与制品成型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工作,涉及的研发平台有塑料薄膜制品材料加工应用试验平台、塑料薄膜制品分析检测平台和塑料薄膜制品中试转化平台三个以平台为基础。通过建设可以实现塑料薄膜制品的研究开发、分析检测、中试及成果转化功能,获得工业应用的示范性成果,为我省塑料薄膜制品生产与应用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我省塑料薄膜制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年来三个平台的建设基本情况如下:
1、塑料薄膜材料研究开发试验平台
塑料薄膜制品的材料研究开发平台是在昆明学院化科系原有的科研设施基础条件下建设的,并将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玉溪旭日塑料公司的实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在批准建设的一年时间内,对人员进行了补充完善,并购进了相应的先进材料加工应用设备,如熔融指数仪、塑料混合密炼机、挤出造粒机和吹膜试验机和物理性能、耐老化性等相关研究开发试验设备。目前已初步建成关于塑料薄膜制品研究开发创新平台,实现了塑料薄膜材料与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功能。新购置的哈普高级材料加实验工作后,为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2、塑料薄膜制品分析检测平台
塑料薄膜制品分析检测平台是在昆明学院化科系原塑料薄膜分析、检测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通过对我省主要塑料薄膜尤其农用薄膜的检测性能调研了解,围绕检测工作内容,补充完善为中心购置分析检测试验设备,如:塑料维卡软化点测定仪、拉力试验机、熔融指数仪和耐日晒试验氙灯老化仪等主要产品分析检测设备。另外,在一些现代的分析测试如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则利用学院已有的分析条件进行补充完善。通过一年的工作建设,对本平台的建设所需进行了完善,实现高原农用塑料薄膜制品进行分析检测的功能。新购置的塑料控件,冲击和透水蒸汽分析仪,将进一步完成对农膜的各项检测覆盖。
3、中试与成果转化平台
本中心的中试与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利用目前我校的中试设备共建企业的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建设,近三年来我校与共建公司新购了多台农用吹膜机和制膜产品和相关设备,实现了薄膜制品薄层、双层和三层复合农膜的中试与成果转化功能。
三年来中心通过筹建完善、补充人员、添置仪器设备和改造试验室,现已基本完成了中心任务书中的三个科研平台完善设施的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二)社会效益
1、为我省农业生产资料农用薄膜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农膜加工业是云南省塑料制品行业的一个优势行业,农业为解决粮食安全技术、扶贫工程、温饱工程、菜篮子工程,推动“三农”发展、设施园艺发展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南省经过48年的发展,行业现有农膜生产企业31家,年生产能力达25多万吨。2016年统计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农膜实际产量95992吨,同比增长22.54%,占全国比例的3.97%。农膜产量占我省塑料制品的21.98%,目前。在产品分类上,地膜产品占78.55%,棚膜产品占21.45%。其中烟叶育苗、种植覆盖用膜占30%左右, 蔬菜、花卉种植覆盖用膜占30%,其余农作物用膜占40%左右。开发的高原用各种蔬菜、花卉、果蔬和烟叶功能膜推动“三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我省农业生产资料农用地膜和打棚膜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2、促进我省包装行业对包装塑料薄膜社会需求
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 塑料包装及塑料包装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其中又以食品包装所占比例最大,比如饮料包装、速冻食品包装、蒸煮食品包装、快餐食品包装等,这些产品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云南塑料薄膜行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据悉,中塑料薄膜的需求量每年将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各种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地涌现,将促使中国的塑料薄膜朝着品种多样化、专用化以及具备多功能的复合膜方向发展。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塑料薄膜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开发我省包装行业对包装塑料薄膜如环保薄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为我省塑料薄膜行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环保浪潮冲击下的发展,消费品的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料薄膜绿色包装是国际环保需求的发展趋势,也代表着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个新的贸易壁垒的重要内容,以避免。塑料薄膜软包装行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对食品的强大动力,化学和制药工业的进步,该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塑料软包装薄膜的市场需求。
加强回收再利用,实现生态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一个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最有效措施。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绿色包装,经济活动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近年来,塑料废弃物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进步,并逐步解决污染的两个问题。从而提出包装薄膜的发展趋势是轻量级的,其关键技术是使用新型材料,具有超强的韧性薄膜和易于加工处理,如聚烯烃聚合物PE双峰材料,茂金属催化剂和高阻隔性包装材料等。
另一方面生物降解薄膜是一种绿色、无毒、无污染、最终可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薄膜产品,无疑将替代现农用地膜和所有塑料包装膜,最终达到减少白色污染。它将引起农用地膜、薄膜包装业和特种包装业的革命性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广阔前景。如在日常用一次性餐具、购物袋和垃圾袋中生物降解薄膜具有环保意义。
(三)行业服务成效
1、塑料薄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校企共同组建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推广、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企各类科技项目5项,成果转化应用3项,推广应用1项,获得专利12项,授权10项。工程中心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并因此带动我省塑料薄膜行业技术进步。
2、推动产学研联合机制不断深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是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工程中心普遍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研资源,有效提升中心科研成果技术含量和工程化水平。
3、 对云南塑料薄膜行业技术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工程中心发挥自身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我省塑料薄膜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进步。中心加强了与省塑料行业协会的联系,并在年会上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服务我省塑料薄膜,推动我省农膜行业的技术进步,不断加强与国内和云南塑料协会和薄膜企业联系与交流。先后到我省3家大型农膜生产企业和两家农膜回收企业调研与交流。中心研发的可回收利用地膜和高原地区专用大棚膜已在生产中转化应用,并在云南农膜产品市场上具有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工程中心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对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制定行业标准2项。
4.、建设过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工程中心积极为行业培训急需的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结合国内外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和管理的培训活动、行业或领域的新技术讲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等。工程中心建设中培养学校青年建设、企业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面向行业内相关企业单位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一部分中心成员职称和专业荣誉得到提高(有3人晋升高级职称,1人晋升中级职称,1人成为塑料薄膜行业专家),青年技术骨干得到了锻炼提高,其中有2人被评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五、对绩效评价结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情况
云南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云南具有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气候优势突出,共有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种优势明显,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产业基础扎实,烟草、茶叶、花卉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还有开放的地缘优势,与越、老、缅三国相邻,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农膜加工业是云南省塑料制品行业的一个优势行业,云南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开展高原地区农膜的研究与开发,对解决我省粮食安全技术、扶贫工程、温饱工程、菜篮子工程,推动“三农”发展、设施园艺发展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中心的全面功能得到加强,共建企业成为了中国农用塑料薄膜10强,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工信委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
六、主要经验及做法
1、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工程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保证。
2、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团队学习,不断提升能力。自工程中心建设以来,多次组织团队成员到省内塑料行业龙头企业调研市场应用、工业生产、技术难题等情况;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参加省内外塑料薄膜学术会议,前往四川大学和云南大学交流学习高分子材料研究前沿、工程应用以及工程中心管理经验等,同时,派遣工程中心骨干成员外出访学。通过学习交流,团队成员对塑料薄膜,特别是农膜的开发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思路,为工程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不定期召开工程中心例会,讨论研究工程中心重要工作。每学期工程中心骨干成员召开例会2-3次,通过例会,集体讨论决定中心发展方向、研究方向、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经费使用等问题。例会制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避免了由个人主观决定导致的决策失误。
4、工程中心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预期目标。根据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将团队成员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功能塑料农膜开发、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成果应用和科研平台基础建设。小组之间每学期至少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提出工作困难和存在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并对今后工作拟定计划。分工协作既明确了工作内容,又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心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各单位都不相同。但中心建设一定要围绕建设目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抓紧完善工程中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工程化开发条件与手段、集聚工程技术人才、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与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研发基地与创新组织的协同联合,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联动,充分发挥工程中心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
目前中心建设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不要请予 批评指正。
1政府引导中心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加强建设单位对中心全面重视程度;
3加强产学研合作,有效配置科技资源;
4加强企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
5围绕云南产业发展,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
云南省塑料薄膜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厅签订目标任务与完成情况对照表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信息表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年年度创新产出表